當前位置:首頁 > 媒體關注

這個暑假,他們化身“天氣之子”

發(fā)布時間:2024年08月19日 來源:中國科學報

“為什么臺風總是轉著圈來?”、“下雨天就沒太陽了,是雨水把太陽澆滅了嗎?”、“為什么天上的云有時離我們近。有時又那么遠?”面對孩子們稀奇古怪的問題,你有沒有被難倒過?

陰晴雨雪風霜霧,氣候直接影響著衣食住行各個方面,近年來,日益極端的降水、逐漸消融的冰川、持續(xù)“沸騰”的高溫,一次次發(fā)出“黃牌警告”,提醒人類重視氣象。

如何讓氣象知識有趣又好玩?記者跟隨“中央媒體走基層看氣象——綠鏡頭·發(fā)現(xiàn)中國”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遼寧省,尋找答案。

零距離感受萬千氣象

“大家平時爬不爬山,是不是爬得越高就越?jīng)隹?,這是為什么呢?隨著海拔的升高,空氣越稀薄,空氣分子越少。大家都知道摩擦能夠生熱,分子少了,摩擦碰撞自然也少了,相應地產(chǎn)生的熱量也變少了?!痹谶|寧省莊河市氣象局的氣象科普館內,一群小學生正圍在氣象沙盤前,專心致志地聽工作人員講解。

莊河市氣象局氣象科普館(于芳供圖)

“對小學和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來說,但這種互動感和參與感的小游戲能培養(yǎng)他們對氣象的興趣?!鼻f河市氣象局辦公室主任于薇告訴《中國科學報》記者,莊河市氣象科普教育基地于2014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,包括氣象科技館、天文館、氣象5D影院和百年氣象站等館廳,借助AR、VR技術、智慧AI、全息投影、人工智能機器人等“黑科技”,不僅能模擬極端災害性天氣現(xiàn)場,還設計了人工增雨互動游戲、模擬天氣預報等互動游戲,氣象科普教育又智能又有意思,不少小朋友都踴躍互動體驗。

“我們氣象研學活動的講解都是由經(jīng)驗豐富的專業(yè)講解人員負責,既能保證科普內容的嚴謹準確,也讓中小學生們更深入了解氣象工作的日常?!庇谵苯榻B道,“氣象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全社會開放,除了中小學校、幼兒園定期組織的參觀學習外,我們還借助世界氣象日、全國減災日、氣象科技周、安全生產(chǎn)月等契機,組織沉浸式的氣象科普小課堂、趣味氣象知識挑戰(zhàn)賽等趣味活動?!?/p>

讀萬卷書、行萬里路,氣象知識不止于課堂,更藏在廣闊天地間?;诒镜貐^(qū)良好的生態(tài)氣候和氣象科普資源,莊河市氣象局將百年氣象站、生態(tài)氣象觀測園、設施農(nóng)業(yè)示范區(qū)都納入氣象研學活動,中小學生能實地參觀東北地區(qū)唯一一座綜合性人工智能影響天氣作業(yè)基地,親手摸一摸人影作業(yè)增雨火箭和防雹高炮。

目前,莊河市氣象局年均接待中小學生、機關單位及社會團體等上萬余人次,先后6年被評為“全國氣象科技周”示范點,并于2023年12月成功申報全國氣象研學旅游營地。

出來玩也能學氣象?

除了依托氣象站打造教育基地外,氣象科普還有哪些“玩法”?遼寧省北票市想了個新點子。

“我們將本地旅游資源和氣象科普相結合,通過與北票市氣象局緊密合作,挖掘大黑山森林公園的氣象科普價值?!北逼笔写蠛谏絿壹壸匀槐Wo區(qū)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程守榮告訴記者,大黑山森林公園山巒起伏、奇峰林立,保留著較大面積的原始次生林,森林覆蓋率達93%,是遼西地區(qū)面積最大的一塊天然綠地,氣象科普資源非常豐富。游客們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,還能親身體驗氣象科學的魅力。

“我們‘就地取材’,聯(lián)合北票市氣象局在大黑山建設了科普宣教中心,包括科普宣教基地、科普宣傳路、科普文化廣場和動植物標本館三部分,集珍稀植物培育、動植物圖文展示、標本展陳等多種功能于一體?!背淌貥s表示,大黑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與當?shù)貧夂驐l件密不可分。

受季風支配,大黑山四季分明,境內年平均氣溫8.5攝氏度,無霜期在130至150天,區(qū)內有三條大溝谷,共同構成大黑山獨特的小氣候,氧離子含量較高,是名副其實的“天然氧吧”。

2022年,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管理服務中心聯(lián)合北票市氣象局在大黑山國家森林公園開展全天候的氣象生態(tài)指標監(jiān)測工作,建設了4處綜合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空氣質量在線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,2處氣象監(jiān)測站,1處太陽能輻射監(jiān)測站。

“我們一進景區(qū)就看到了實時的數(shù)據(jù)大屏,溫度、風向、負氧離子含量都一目了然,往里走走還能看到其他監(jiān)測站,孩子特別感興趣,看不懂的內容還能請教工作人員,不僅玩得好,還學到了氣候和動植物知識?!贝蠛谏絿壹壸匀槐Wo區(qū)科普宣教中心門口,游客張女士滿面笑容地告訴記者。

在程守榮看來,“知識不能只局限于書本,學生必須從課堂走向課外,從書本走向自然,從校園走向實踐基地,才能更好學習科學、熱愛科學,這也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?!?/p>

(原標題:這個暑假,他們化身“天氣之子”)

(來源:中國科學報?作者:趙宇彤 ?責任編輯:蘇杰西)

掃一掃分享至朋友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