豬籠草,瓶子草,捕蠅草,講臺上三種奇妙的食蟲植物,在趣味盎然的陌陌直播公益課“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”上,牢牢抓住了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150所鄉村小學的數萬名孩子的眼睛。
9月17日下午,在北京網絡文化協會指導、陌陌科技主辦的“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”第二講上,北京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部高源,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場奇妙的“食蟲植物大咖秀”。
據了解,“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”邀請到中國科技館、北京自然博物館、北京天文館、國家動物博物館、中國地質大學等知名科學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,借助互聯網直播技術,給鄉村孩子帶來10場別開生面的科普教育課,開啟“科學之門”。
直播間變身植物世界“科普使者”逗笑鄉村孩子
怎么給孩子科普植物知識,對于高源來說并不陌生。
就職于北京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部的高源,是全國十佳科普使者、北京十佳講解員。在日常講解中,高源喜愛用兒歌講解法,他曾和朋友一起編了60多首各種門類的兒歌。
這次來給鄉村孩子講食蟲植物,高源做了充分的準備,特意帶了三種食蟲植物到直播現場,結合PPT和實物來做講解。
食蟲植物為什么要吃蟲子?中國有生長食蟲植物嗎?該怎么保護這些食蟲植物?高源針對孩子們的認知程度設置問題,帶領孩子們走進神奇的植物世界,又通過深入淺出活潑生動的講解,把食蟲植物的特性娓娓道來。
系統而又復雜的植物學知識,通過淺顯易懂的童謠、詩歌傳遞給孩子們。高源特意把幾種食蟲植物的特點編入童謠,“葉子長得像花瓶, 亭亭玉立美姿容。 分泌蜜汁引昆蟲, 落入瓶中小命終。”
直播公益課還加入了現場演示環節。豬籠草里的食蟲粘液倒入燒杯里,觸碰捕蠅草讓其發生捕蟲動作,高源的一舉一動,讓孩子們目不轉睛,開懷大笑。
“我們祖國地大物博,也生長著很多食蟲植物,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多關注,說不定就會發現它們。通過直播公益課大家了解了食蟲植物,以后也要多多學習,珍惜它們,保護它們”。在課程,高源用這樣的方式勉勵孩子們。
從大國科技到奇趣自然公益課賦能鄉村科普教育
直播公益課40分鐘的知識啟迪之后,各地學校還將組織開展板報畫比賽、觀后感分享會,引導鄉村孩子不斷探索知識殿堂。
“我之前也講過很多科普課,但通過直播間給鄉村孩子做科普還是**次。“
在高源看來,直播公益課形成了體系,在學習環節上設置了預習復習環節,還能通過直播的即時互動功能,和全國各地的孩子互動,“相信能讓孩子們愛上植物,愛上科學”。
科學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。探索科技館奧秘,觸摸大國科技,感受自然奇趣,早已豐富了城市孩子的課外活動。
但對于科學教育資源匱乏、受困于地域限制的鄉村孩子們,科普知識還只是書本上的硬核概念。
貴州省平塘縣平舟鎮實驗小校副校長令狐昌和對此深有體會。在令狐昌和看來,隨著經濟社會水平的發展,鄉村學校的硬件已經有所提升,但軟件“短腿”現象越發嚴重,鄉村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仍然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師資條件匱乏,“專職教師數量遠遠不夠,多數情況還是兼職教師上課的現狀”。
直播公益課利用移動直播的新技術,把一線城市的**教育資源、科普資源以一種非常高效、便捷的方式帶到鄉村課堂。
“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”**講,通過錢學森的人物故事講出新中國航天科技的飛速發展,增強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;第二講從食蟲植物入手,帶領孩子們走進自然世界,培養求知欲和好奇心。
據介紹,“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”內容將涵蓋航天、天文、恐龍、植物、地質等科學知識,展示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取得的科學成就,向鄉村孩子科普日常科學常識,進一步提升鄉村孩子對科普服務的獲得感和對科技進步的自豪感,為面向學校的科普教育注入新技術的活力。【文章來源于中新網】